• <button id="ldcm0"></button><var id="ldcm0"></var>
      <rp id="ldcm0"></rp>
      <th id="ldcm0"><track id="ldcm0"></track></th>

      <li id="ldcm0"></li>

      <li id="ldcm0"><tr id="ldcm0"></tr></li><span id="ldcm0"><pre id="ldcm0"><rt id="ldcm0"></rt></pre></span>
      倒計時

      行業新聞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新聞

      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或需投入136萬億!這是個大市場

      7月24日,在北京舉辦的“全球財富管理論壇2021北京峰會”上,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部長發言表示,中國是發展中國家,要實現碳中和、碳達峰需要付出艱巨努力。據有關機構測算,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,大體需136萬億人民幣投入,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。


      此前發布的《中國碳中和之路》預計到2060年,實現碳中和能夠創造社會福祉累計約1100萬億元,相當于1元能源投資能夠獲得9元的社會福祉。折合投入為122萬億。

      毫無疑問,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,必將帶來百萬億級別的投資。


      解振華從2007至2018年間,連續多年擔任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。多次率團參加國際氣候大會,是中國氣候變化領域對外談判的“最高指揮官”,也被稱作中國的“氣候部長”。
      在發言中他表示,從碳達峰到碳中和、零排放,歐盟大約需要60年左右時間,美國要45年,而中國要力爭30年左右實現從達峰到中和,這個努力是相當巨大的,我們有信心100%落實對外宣布的目標。
      黨中央國務院已經成立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,正在制定碳達峰、碳中和時間表、路線圖、1+N政策體系,將陸續發布指導意見。這是頂層設計,涉及到碳達峰、碳中和全國和各個地方、各個領域、各個行業的政策措施,其中“1+N政策”將很快發布。
      主要內容包括幾個方面:
      一、優化能源結構,控制和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。十四五期間,要嚴控煤炭消費的增長,十五五時期要逐步減少,安全高效發展核電、因地制宜發展水電、大力發展風電、太陽能、生物質能、海洋能、地熱能發展綠色氫能,其中已經公布2030年要建成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,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,推進工業電動交通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
      二、推動產業和工業優化升級。遏制高能耗、高排放行業盲目發展,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,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、高端裝備、新材料、生物、新能源、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型產業,努力構建高效、清潔、低碳、循環綠色制造體系。
      三、推進節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設施。加快發展超低能耗,凈零能耗、低碳建筑,鼓勵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材,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管理的各個環節,落實綠色低碳理念,建設低碳智慧型城市和綠色鄉村。
      四、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。優化運輸結構,推動公共交通優先發展,發展電動氫燃料電池等清潔零排放汽車。計劃建設加氫站、換電站、充電站,F在中石化已經宣布要把加油站逐步增加到加氣站、換電站、充電站,中國已經建了162萬個充電樁。
      五、發展循環經濟,提高資源利用效率。循環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污染排放脫鉤,減緩氣候變化的治本政策,加強相關領域的立法,堅持生產責任延伸制度,建立完善讓所有參與方都能夠受益的方式。
      六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。研究發展可再生能源,智能電網、儲能、綠色氫能、電動和氫燃料汽車,碳普及利用和封存,資源循環利用鏈接技術等成本低、效益高、減排效果明顯、安全可靠,具有推廣前景低碳、零碳和負碳技術。
      七、發展綠色金融。以擴大資金支持和投資,建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,支持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債券、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,積極推進綠色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。
      八、出臺配套經濟政策和改革措施。完善財政、稅收、價格等鼓勵性經濟政策,引導資金、技術流向綠色、低碳領域,這些在1+N政策體系當中都會陸續出臺政策。
      九、建立完善碳市場和碳定價機制。上周電力行業已啟動全國碳市場的上線交易。今后我們要逐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,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。
      十、實施基于自然解決方案。基于自然解決方案既有助于增加碳匯,控制溫室氣體排放,也有助于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,保護生物多樣性。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動該領域行動與合作,大力植樹造林保護自然生態系統,也與聯合國有關國家繼續推動相關領域國際合作的倡議。
      解振華說,據國家有關機構測算,如果實現中國碳中和目標,大體需要136萬億人民幣投入,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。
      企業要主動布局新產業創新新業態、開發新產品、應用新技術,這些都離不開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。
      當前很多開發銀行、商業銀行、投資公司、基金保險公司已經在積極行動,投入上百億、上千億資金。設計金融產品、在決策當中考慮氣候風險,幫助企業設計實施融資方案,推動碳數據披露、參與碳市場交易,有利支撐中國和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創新。
      來源:央廣網 記者:馬可佳


      版權所有:中原經濟區(鄭州)環保產業博覽會

      電話:0371-86118818

      豫ICP備17020461號-3


      馬上預約登記
      色久五月天
    1. <button id="ldcm0"></button><var id="ldcm0"></var>
        <rp id="ldcm0"></rp>
        <th id="ldcm0"><track id="ldcm0"></track></th>

        <li id="ldcm0"></li>

        <li id="ldcm0"><tr id="ldcm0"></tr></li><span id="ldcm0"><pre id="ldcm0"><rt id="ldcm0"></rt></pre></span>